●招聘現場
月薪2800元包食宿鮮人問津
記者昨日在招聘會巡場發現,企業提供的工資標準大多在1600元以上,而且相比去年,現場可謂“漲”聲一片,但部分企業仍苦惱招不到人。
廣州市某運輸有限公司負責人施先生和同伴昨天來招聘會擺攤招工,他們所在的企業今年需招20名搬運、裝卸工。該企業的招聘公告上“明碼標價”,清晰地注明“月薪2200—2800,包食宿”。但整個上午,招聘展臺前鮮有人問津,“整整一個上午只收到一份簡歷”。而鄧先生所在的某門業有限公司計劃招聘20人,一個上午卻只招到3個人。
●留人新招
工齡獎介紹獎留住九成工人
在部分企業主為“招工難”頭痛時,廣州市日松電器有限公司的杜經理卻“安如泰山”,記者了解到,該企業今年需招70名工人,目前已招到50人,只有20人的用工缺口。為何招工效率如此之高?對此,杜經理解釋道:“這些員工主要是工廠老員工介紹的,且我們企業提供有工齡獎,每滿半年每月可拿到50元,工作滿三年后每個月可以拿到400元,這很有效果。”
雖然杜經理所在企業提供的底薪只有1700元,但有工齡獎,還是很有吸引力。該企業同時還對老員工介紹新員工進廠,采取了獎勵機制,“老員工每介紹一名新員工入廠,新員工工作滿半年,老員工即可拿到500元獎勵。”他表示,有了諸多的獎勵政策,企業春節后返工率達到90%,也吸引了不少新成員。
●主動求變
流水性作業盡量減用人力
番禺區某電子元件加工廠今年也面臨招工難題,但企業不再“被動”,而是采取機器替代員工的方式,主動尋求自身改變。
據該廠負責人許先生介紹,去年該廠在用工難的壓力下嘗鮮,花10多萬元購買了一臺流水線生產機器,“這部機器可以替代六名工人。”雖然購買機器的時候,花費不少,但許先生分析,按照目前每名員工每月2000元工資計算,六名工人每年需花費14萬多元,“從長遠來看,機器還是節約企業成本的。”
他表示,在用工難的大背景下,企業將轉型升級,計劃購買更多的機器替代員工,“這是我們企業發展的大趨勢。”同時企業將在流程上進行進一步優化,以減少人力成本。
專家分析
招工難“倒逼”企業轉型升級
智能密集型企業將替代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興起
對于近年出現的招工難的情況,記者采訪了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博士生導師、教授林江,林江表示,目前的招工難對廣州加工出口行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,但同時招工難也“倒逼”企業轉型升級,有可能對廣州的產業布局產生影響。
他認為,目前廣州經濟發展到了瓶頸階段,廣州可利用用工轉變這一契機實現轉型升級。他表示,企業用機器代替工人是大勢所趨,但這一趨勢的發展需要時間,“短期內不一定能做得到。”他同時指出,對于附加價值不高的加工出口企業,他建議企業慎重考慮大規模機器代工,“用大量機器設備是得不償失的。”
他表示,知識密集、智能密集型的企業可能會替代勞動密集型企業而興起,“高附加值產業是一個發展趨勢。”他建議,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,通過大項目的戰略來拉動廣州的發展。
